陕西省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纵贯南北,连通东西,又称为三秦大地,古老的文明源远流长。
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西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正在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
然而,承载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土地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状况,陕西省国土资源系统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支持土地改造工程,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持续努力……
人多地少,建设用地逐年增长,补充耕地资源缺乏
据2013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末,陕西省耕地面积5988万亩。其中优质耕地资源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当年,陕西省总人口近3800万,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57亩。
“十一五”以来,陕西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快车道,建设用地逐年递增,2013年全省共批准建设用地38.62万亩,同比增长40%;而同期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补充耕地只有24.8万亩。
建设用地逐年上升,耕地保有量逐年下降,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补充耕地不足源于陕西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陕南主要是山区,可作为耕地的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关中地区能利用、好开发的土地资源早在2000年左右就被开发殆尽;陕北地区主要为黄土高原,是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主要实施区域。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既能保证陕西耕地到“十二五”末坚守住5921万亩红线,又能确保中央和省级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如何既能保证陕西粮食安全,又能保障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为摆在陕西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土地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利器
陕西人多地少,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如果能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将大量存在却难利用、难开发的盐碱地、沙荒地、荒石滩等改造成耕地,无疑将打开土地发展空间的另一扇大门。
早在1999年,土地科研人员就开始在陕西渭南的重度盐碱地卤泊滩进行土地改造试验。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探索,创新提出“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重度盐碱地治理模式,使万亩荒滩成为良田。
资料显示,陕西省有盐碱地37万亩,全国盐碱地面积则多达5.2亿亩。“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重度盐碱地治理模式,为我国盐碱地的改造利用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打破了人们传统意识中“土地无科技”的观念,而其后毛乌素沙漠的成功治理则彻底颠覆了“土地无科技”这一说法。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这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恶劣。为帮助这里的农民向现代农业发展,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对这里的土地改造展开研究。
沙化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砒砂岩,一种是沙子。砒砂岩裸露风化遇风起尘,遇水则大量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沙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是导致土壤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这两种物质,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具有互补性。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成功地把这两种物质进行配比,发明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
“利用这个技术,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把陕北榆林地区毛乌素沙漠边缘20多万亩沙荒地变为良田,有力地支撑了陕西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在改造好的耕地上,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种,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说。
据统计,在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示范工程竣工后,大纪汗村土豆亩产现已平均达到6000斤,玉米平均亩产超过1600斤;岔河则村土豆亩产达到8000斤,玉米亩产超过2000斤。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让沙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我国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迹,在沙漠生态治理上探出了一条新路,被誉为“大漠神工”。这项成果的推广利用,使榆林530万亩沙地的生态整治及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
狠抓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
在土地科技创新方面,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注重发挥企事业单位创新主体的作用,“十二五”以来,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支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及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狠抓科研平台建设。投资1个多亿,在陕西建设国内土地领域规模最大的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研究、污损土地修复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建设用地整备研究及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研究。
——狠抓科研项目实施。在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土地保护和管理新技术以及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等四个方面,组织实施了11项重大科研项目。土地工程科研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取得发明专利8项,出版土地工程研究方面的专著8部。
——狠抓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这些年来,推广应用土地整治新技术,通过治理沙荒地、盐碱地、荒草地、石砾地、沟坡地、水毁地实现补充耕地200多万亩,有力地保证了陕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狠抓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支持在陕西设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博士后工作站、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成立国内第一个土地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培养高层次土地科技人才。目前,15人入选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团队,1人入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00多人从事土地工程技术研究。
——狠抓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厅下属的陕西省土地工程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在学术研究、科技攻关等方面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建麻省理工全球创新(西安)中心已经签约,2016年将共同举办中国西安麻省理工ILP(全球)创新中心论坛。
“土地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土地覆盖演变规律的土地科学建设,更需要加强土地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9月29日在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揭牌仪式上说。
陕西省国土系统这些年在土地科技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成果,走在了前列,为陕西省土地事业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